“首都需要走一条对劳动力需求较少,对自然资源需求较少,污染排放较少,而经济发展效益较高,为中央和全国人民服务的水平较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较高的发展路子。”1月1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北京要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有机结合起来。上述表态在为本年度首都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对外传递了“首都谋划发展新路径”的积极信号。
经济、城市力争转型结合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首都为其“十二五”经济增速审慎定下了同比增长8%的目标要求,于“十二五”开局年开始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要质量、不要速度”的“转型路”。其在2011年的省级GDP增速(季度)排名连续“垫底”的表现也体现了首都谋求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心。
杜德印认为,在2011年侧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2012年的首都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首都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加快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首都经济与首都城市应该是有机、统一,而非矛盾、冲突的。”杜德印表示,不能牺牲群众生活质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始终坚持首都的性质和功能不动摇。经济发展应该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对全国的服务水平。
“首都的城市化在全国而言都属于进程较快的,提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强调为‘为人而发展’将为全国的城镇化推进带来示范效应。”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北京等一线城市在内,当前都面临着因人口爆炸式聚集带来的与教育、医疗、交通、就业、住房、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严重矛盾。
“经济和城市的‘双转型’或将成为贯穿于首都‘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要求。”在陈秀山看来,所谓“不牺牲群众生活质量换取经济发展”的要求传递出了涵盖产业布局方向和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陈秀山认为,首都自身兼具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属性以及已经明确的“世界城市”定位都体现了首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而顺应这一发展要求,首都在确保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同时能否破解户籍与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矛盾值得关注。
发展路子释放出产业要求
对于本次杜德印描绘出的首都发展路径,各方普遍将其解读为首都坚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转型升级”决心的重申。而其中释放出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也切中当前首都力推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对劳动力需求少’顾名思义是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即首都经济发展必将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彭刚对本报记者表示,而‘污染排放少’则直指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如首钢的退出等。
彭刚认为,值此举国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之际,肩负打造国家文化中心重任的首都势必将产业着力点更多地倾向于文化产业以及相关的创意产业当中;与此同时,更好地利用好庞大科技创新资源也将为首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转型动力。
对于文化产业大发展可能带给首都经济的积极意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于稍早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正当时。他认为,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强的产业增值能力,占据全国绝大多数文创资源的首都北京,有条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大发展。
杜德印认为,北京明确提出了“从生产城市走向文化立市”的发展要求,这也是当前城市现代化文明的大潮流。为此,首都需要贯彻“文化立市、创新驱动”的发展要求。“对于首都而言,创新驱动的内涵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文化创新。”彭刚强调,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京城,在通过创新寻求持续转型动力的同时,也就此定下了“创新谋发展”的城市发展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