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极不愿意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自然灾害在给人们带来损失的同时,确实也为一些人带来了收益。例如,在“3·11“日本大地震之前,韩国钢铁生产商已经陷入困境。由于原材料价格飙升,世界第三大钢铁生产商浦项制铁集团(Posco)在2010年的股价下跌了21%。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放缓,因此在当时看来2011年的前景也不容乐观。韩国钢铁业在东亚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其市场份额为10%,而日本是30%。
如今,由于邻国陷入困境,因此竞争局面会有所缓解,再加上日本重建之时会推动钢铁需求上涨,因此韩国钢铁生产商的前景光明了许多。浦项制铁集团的股价在大地震发生后的10个交易日内上涨了10%;紧随其后的韩国第二大钢铁公司现代钢铁集团的股价则上涨了11%。
日本商业领域的许多强劲对手都来自韩国,“3·11”大地震为这些韩国企业创造了良机。电力中断、运输受阻以及其他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有可能“至少持续半年到9个月”,东方汇理银行(Credit Agricole CIB)和里昂证券(CLSA)驻东京的首席经济学家加藤进(Susumu Kato)说,“这可不是什么短期。”这也是投资者转而看好韩国公司的原因之一,比如炼油商SK innovation 3月10日以来股价上涨了11%,湖南石化公司(Honam Petrochemical)上涨了9%,双龙水泥公司(Ssangyong Cement Industrial)则上涨了25%。Moody"s Analytics公司驻悉尼的经济学家马特·罗宾森(Matt Robinson)说,韩国公司仍然依赖日本供应商,但是日本公司在亚洲供应链中所占的份额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萎缩。他补充说,当前的危机“有可能加剧这一趋势”。
全球最大的造船厂中有6家来自韩国,3月11日以前它们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2000年以来,全球90%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产自韩国造船企业。1月,韩国政府预测全球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订单数量将增加75%,而六大韩国造船企业今年各类船舶订单数将上涨33%。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推动液化天然气以及造船厂的发展。首尔未来资产证券公司(Mirae Asset Securities)的Lee Sokje说,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运输船只来应对这股需求。3月11日将“成为造船业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对韩国最大的两家汽车制造商现代和起亚来说,前景尚不明朗。J.D. Power and Associates驻曼谷的分析师达莱厄斯·拉姆(Darius Lam)说,两家公司大部分的零配件是从韩国采购,因此不会遇到供应短缺的问题。他说,它们也许“会获得销量的增长”,但他怀疑是否会有大量消费者改变选择。Frost & Sullivan公司的工业技术副总裁萨蒂什·勒列(Satish Lele)也持相同观点。“与韩国品牌相比,消费者还是更喜欢日本车,”他说,“我不认为这种情形会在两三个月内发生变化。”
韩国钢铁生产商和造船企业有可能从日本公司那里抢得市场份额,但汽车制造企业也许没有那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