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国GDP11.9%的增速,既有去年同期低基数的效应,更有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增长的驱动,与去年相比驱动力更为平衡。虽然从结构看出现某种过热迹象,但在货币政策及其它措施的调控下,可以预计,今年经济的持续增长无可置疑,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态势也比较明确。
内需增长强劲
2010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达到11.9%,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低基数效应贡献不小,剔除基数的实际趋势是怎样的;第二,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是增长主要动力,与去年相比驱动力更加平衡。
首先,仅从数值看,11.9%绝对是历史上不低的水平;但如果这一成绩是建立在去年6.2%的基础上,那么就需要重新评估。我们准备采用两类方法,一是统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使用的采取2008年一季度基数,算出两年的复合增长率。去年一季度GDP增长6.2%,如果以2008年一季度为基期,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长9%,低于2000年到2009年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以同样的方法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今年一季度比2008年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长12.1%,低于2000年到2009年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可见,今年一季度增长较快与基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计算名义GDP环比和环比折年率。中证证券研究中心得出,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值从去年四季度的4.49%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2.30%,环比折年率从19.20%下降到9.51%。应该说始于2009年三季度的降温政策有一定效果。
其次,增长动力更加均衡。据统计局计算,一季度GDP同比11.9%的增速中,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和净出口和服务分别贡献了57.9%、52%和-9.9%,而去年是92.3%、52.50%和-44.80%。
以投资和消费为主的内需是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有三个“不降反升”值得关注:地方投资增速不降反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累计同比下降0.2%,中央项目下降4.9%,但地方项目反而上升0.1%;在建项目增速不降反升,新开工项目增速虽然从42.70%下降至34.50%,但在建项目却从29.90%上升至30.40%,去年大量新开工的滞后效应开始体现;房地产投资不降反升,据统计局发言人数据,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但房地产投资从31.10%上升至35.10%。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对2010年全社会投资的预判是平稳回落,其中地方投资将高位盘整小幅回落,但地产投资三、四季度时可能会面临骤降风险。
消费增长平稳,我们认为汽车和房地产的派生消费还能持续一段时间,分项数据显示,家具、汽车和石油制品同比增速均超过35%;而金银珠宝以44%排在第一位,奢侈消费增速较大。
货币紧缩从量到价依次展开
一季度金融信贷数据显示,严厉的均衡信贷要求已经发挥作用,信贷增长已经放缓。货币紧缩正从量化紧缩过渡到结构性加息的阶段,并将在二季度出现利率的上调。但中长期贷款同比仍旧有所增长,并成为新增贷款的主要部分。如果严厉的房地产政策能够减少居民住房贷款,那么有望减轻银行体系目前较大的信贷额度压力。
3 月份中长期贷款6700 亿元,整个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长2.4 万亿,中长期贷款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去年一季度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68 万亿,今年一季度为1.78 万亿,仍然高于去年同期,表明固定投资资金有保证。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增加6461亿元,较去年同期1875亿元甚至2008年的1305亿元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侧面印证了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可以看出,银行信贷不断向中长期贷款倾斜;而在中长期贷款中,三月份出现了明显压缩居民贷款,保证企业贷款的迹象。去年4-12月,居民户中长期贷款达到15125亿元,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则有33200亿元。即使今年这两项贷款新增额度不变,也将耗尽今年7.5万亿信贷目标中一季度以后剩下的额度。但是,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密集出台,预计至少二季度居民房贷将大幅下降,有望减小银行的贷款额度压力。
之所以新增信贷总额大幅减少而中长期信贷得以维持,主要得益于票据融资的不断释放。但目前这一余额只剩下17623亿元,与2008年3月的12023亿元的2005年以来的最低值相比,只有5000亿元的空间可以释放,而在一季度这一余额就减少了6200亿元。因此,指望票据融资这一“蓄水池”继续发挥较大作用已不现实。
在公开市场操作上,一季度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大约冻结商业银行准备金6100亿元左右,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资金1450亿元,共回笼资金7550亿元左右。而一季度外汇占款增加7478亿元,因此央行对新增外汇占款实行了约100%的回笼,这样基础货币几乎没有任何增加。由于存款规模的扩张,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将下降到2.9%左右。
中央银行一直以来将物价稳定这一目标的关注点放在CPI上,对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是否针对资产价格的态度比较模糊。目前,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出于对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的担心,利率总体仍保持稳定;针对房地产这一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则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差别利率、杠杆率等措施进行干预,以实现“精确打击”。但是,从目前形势看,由于海外经济复苏可能超预期,以及国内经济在二季度会面临进一步过热,基于升值预期的减弱,那么加息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业绩增长明确
3月份,我国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高于2007和2008年同期水平。就累计增幅看,今年前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为19.6%,也高于2007和2008年的增长幅度。这些数据表明,3月份及一季度我国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轻重工业角度看,今年一季度轻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4.1%,接近2008年14.7%的幅度,与2007年同期的15.6%有1.5个百分点的差距。但重工业工业增加值今年一季度累计同比增长达到22.1%,明显高于2008和2007年的水平,与去年底的增速大体一致,这表明一季度重工业保持了年前的增长势头。
而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效益情况看,利润总额增长更为可观。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69%,而利润总额同比增幅达到119.69%。分行业看,处于上游的资源和原材料行业利润增长更为明显,如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前两个月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1.93%和354.23%。而处于下游的服装鞋帽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较低,但同比增幅也达到20.96%。
从上市公司方面看,虽然一季度业绩还没有披露,但截至18日有276家公司发布了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预增和扭亏(含略增和续盈)的为221家,占比达到八成以上。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状况。
从未来特别是上半年预期看,考虑到我国扩大内需效果正在显现,且有着较强的持续性,同时随着国际经济的缓慢好转,我国出口也在逐步恢复,尽管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趋势仍会持续。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幅度较大与基数相对低有一定关系,在去年经济快速恢复的情况下,基数也逐步提高,因此今后的增速同比可能会有所下降,但环比增长的趋势是明确的。而各行业的业绩仍会有一定的分化,由于PPI的增速较快,3月份为5.91,比1、2月份的4.32和5.39都有进一步上涨。这表明,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态势有所加快,这对生产资料相关行业来说,特别是处于上游的行业是有利的,预计今年这些行业的业绩增长仍会较为明显。
另一方面,终端消费稳步增长,CPI也有所上涨,对消费品的拉动作用增强,其增速虽不高但步伐稳健,业绩增长仍将持续,并且长期看好。不过对处于中游的行业,其业绩能否真正出现增长还要看其成本消化及转移能力,若竞争力较强,有较强的成本转移能力,则可能实现业绩增长。
地产增速向上 投资“骑虎难下”
从一季度的数据看,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达到26.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35.1%,成为拉动整个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我们认为,虽然目前房地产业受紧缩调控的影响,但供需双方的不平衡与产业链拉动的需求还将使地产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投资增速恐将“骑虎难下”。
中央项目大幅回落
一季度投资强劲增长更多的来自于地方项目和民间投资,在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中央推出的力度和速度还将加强。3月份,中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9.1%,地方项目增长28.2%,同2月份的14%相比,中央项目大幅回落了4.9个百分点,而地方项目增长了0.1个百分点,同时在中央与地方项目的比重上,中央进一步退出的力度也在加强,3月份与2月份比,中央项目减少了1.7个百分点,可以预见,在内外经济形势持续转好的背景下,中央对投资过热的控制还会进一步加强,针对一些传统行业和过剩行业的调控还会从严。
从资金来源的情况看,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和金额进一步加大,这将为投资增长提供强劲保障。3月份,国内贷款和预算内资金分别增长41.2%和25.3%,比上月分别提高了0.1个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截止到3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已达2.4万亿元,大幅超过去年同期的1.8万亿元的水平,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中长期贷款增速和数量有保障的前提下,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
地产投资增长或超预期
我们认为,地产投资能否持续增长仍是决定未来投资走向的核心因素。在去年末以来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下,房地产业在3月份似乎摆脱了悲观预期的纷扰,投资增速和新开工面积都出乎市场预料,尤其是3月份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60.5%,施工面积同比增长35.5%,竣工率已达到5%,这说明开发商目前正在积极开工,加大供给。3月份地产价格整体的再度上行,再次打破了市场的悲观预期,政府调控的目的并非彻底打压地产,而是有区别的对待不同需求,有计划的加大政策性供给,在国务院出台针对第二套、第三套房首付和利率的措施后,短期内,地产业可能将面临一个较为平稳的政策环境,二季度地产投资增速有可能保持在33%左右的水平。